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坦、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耕地,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高产稳产、高产,划定为永久保护的基本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为改善或消除主要制约因素,全面提高农田质量,保障其高效利用而进行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灌、田间道路、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农田输配等工程建设活动。
从国家对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和建设目的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为了实现“旱灌涝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同时,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可以为推广绿色技术创造条件,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增效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让广大农村变成“望山望水、忆乡愁”的美丽家园。用大规模高标准农田替代零散农田,也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自2009年甘肃省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试点以来,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机构职能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9年、2020年、2021年,农业农村分别安排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0万亩、242万亩、350万亩,下达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25.19亿元,其中,2021年建设任务达到我省“十三五”期间年均任务186万亩的近两倍。
以“五个结合”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建设相结合,改写传统灌溉农业历史,推动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规模化现代龙头企业相结合,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复垦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粮食自给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吸纳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
总结了可借鉴、可借鉴、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如大力发展河西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指导实现“一户一田”;在定西等中部丘陵地区实施高标准梯田,引导实现“一户一平台”;引进白银等大型灌区龙头企业,探索“代建制”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实现“一企一基地”;在宿州区、赣州区、民乐县、凉州区、临夏县、环县,由于当地建设质量高、产业需求大、基础工作扎实,开展了全县推广试点,打造了任务推进、规范管理、质量提升的样板。
探索的经验和总结的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和国务院的表彰,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多种评价方法,可分为简单评价和科学评价。
简单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耕地是否平整,农田土壤厚度应大于50厘米,灌溉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应大于25厘米,土壤中无明显的粘盘层、砾石层等障碍物。场区道路(吉梗路)道路宽度为3m ~ 6m,生产道路宽度不超过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域,道路宽度可适当放宽。
科学评价首先在已建立的监测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和检测,然后因地制宜选择评价指标对高标准农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评估技术含量高,需要技术支持单位完成。
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产量不稳定,特别是建成当年产量下降,主要是工期紧、任务重造成的,有些地方重工程轻农艺、重施肥,建设过程重数量轻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农田土壤厚度应大于50厘米,灌溉地和旱地耕层厚度应大于25厘米,水田耕层厚度应在20厘米左右。土壤中没有明显的粘盘层、砾石层等阻隔因素。
平整土地时,尽量避免扰动表土和核心土。如果真的有必要打扰,把肥沃的表土剥离下来,单独堆放。平整土地后,将表土均匀地撒在田面上。
在建设过程中,应开展土壤改良工程,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包括砂质(粘性)土壤处理、酸化和盐碱土壤处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要通过深耕深松、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工程、农艺、生物措施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