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财政大幅提升补助标准。
近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及支持春耕备耕时称,将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时取消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些年中央财政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每年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资金在1000亿元左右。而今年中央财政直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提升85%,引起外界关注。
中央财政大幅提高补助标准,受到地方财政的欢迎,可以减轻市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资金配套压力。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这意味着中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此前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一大问题,是财政资金投入较大,而基层财政资金紧张,资金配套压力很大,这也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和质量等遇到挑战。
高标准农田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因此各级财政都要投入资金。由于各地财政实力、农田所在地形等不一,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补助标准不一,一般不低于1500元,多数在2000元以上。
不过按照国家要求,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目前四川、江苏、江西等地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如果按照高标准农田3000元每亩补贴标准,此前中央财政每亩补助标准为1300元,这意味着地方需要承担剩余的约1700元。目前各省份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的这一补助标准比例或金额也不同。
比如,河南高标准农田项目地方财政配套标准按省、市、县三级6:2:2的分担比例执行。江西这一比重是省级投入比重保持在60%左右,设区市原则上不低于10%,其余资金由县级财政统筹落实。湖北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亩均投入标准不低于2000元,在中央财政稳定投入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补助600元,县级投入400元。
但近些年,受疫情等冲击,基层财政收支矛盾明显加大,财政比较困难,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降,更是影响到基层高标准农田资金投入。
财政部山西监管局2022年一篇文章指出,高标准农田资金配套压力较大,财力与事权不匹配。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需要配套资金较多的地方往往是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责任与相对薄弱财力形成"倒挂"。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民收入研究团队成员史鹏飞今年2月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近期,从多个产粮大县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提高,县级财政的投入增幅快于省级和中央财政。个别产粮大县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建设标准在过去5年累计提高1000元以上,其中县级投资补助的增长贡献接近50%。因此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力度有助于缓解产粮大县的财政压力。
上述地方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随着上述中央财政大幅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省级还会继续保持现行的补助金额,但不会再硬性要求市县配套补助资金,减轻基层财政压力。
除了上述补助提升之外,王东伟表示,今年指导地方用好2023年底增发的国债资金2249亿元,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提升等项目,今年通过转移支付等继续予以支持,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将分区、分类、分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有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